南京养老制度(南京老龄化率)
文章划重点,请关注以下方面:南京老龄化程度、南京老龄化率
原标题:南京近30年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路上的四大拦路虎亟待解决
文章摘要:南京在近30年的老龄化进程中,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急剧上升,接踵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涉老、养老问题;;而南京做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在近30年的老龄化进程中,在涉老、养老方面?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或许?更具有?代表?意义;
南京近30年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路上的四大“拦路虎”亟待解决写在前面:按照国际标准线,中国无疑已进入严重老龄化进程中,对于“老龄化”和“养老”已成为全社会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南京做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在近30年的老龄化进程中,在涉老、养老方面?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或许?更具有?代表?意义。
很多人可能没有太在意这样的一个情况。南京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五普”时全国还没有全面进入老龄化。
根据前几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京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是612.6万,而老年人口占比为8.49%;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南京市总人口为800.5万,老年人口占比为9.20%;再到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南京市总人口为931.5万,老年人口占比13.7%。
从时间进程上看,江苏的老龄化从“五普”就开始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南京则是高于全国水平但低于江苏。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数据均为统计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均计算在内的话,南京的实质性老龄人口数量更多。即使按照65岁以上计算,南京在近30年的时间内实质性老年人口从52万增加到了127.6万人,增幅高达145.4%,同期总人口增幅是52.1%。。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南京老龄人口还会在今后的一些年持续增长。根据“六普”我们国家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来看,当时的35-44岁(1966-1975出生)区间的人口有将近2.4亿,而这些人群将在2035年全面进入老龄标准线,这也就意味着南京在今后的15年里老龄人口将进入一个高位值。
顺便提一句,比较巧合的是,根据网上推算的数据显示,按照当前养老金结余和未来收支情况看,预计在2035年养老金也将“归零”。
当然,这是推算,具体的情况还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但是,养老金每年的结余数量持续下降说明了收支已处于不平衡状态。
南京在近30年的老龄化进程中,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急剧上升,接踵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涉老、养老问题。南京在不断完善相关举措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与其他城市相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出了面对老龄化进程,全社会都表现出“准备不足”的现象。
01、社会功能性的不友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年轻人在享受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被社会割裂的开始。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很难在街上打到出租车;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码;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连去个医院都挂不到号(去年的真实事件);养老验证需要上网,社保缴费需要在线支付……这些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技术方便了一些人,同时也不方便了一些人。
用老年人的话说:人老了,不中用了,门都不敢出了。这真实的体现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一切事务,许多社会功能性变得对老年人来说越来越不友好。
据统计,当前南京每十万人里有1.6万人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而这其中文盲和半文盲都是老年人。如何让这些老年人不被科技进步而割裂在社会生活之外,这是放在老龄化进程中的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02、养老产业准备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一般是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的时候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南京则是在人均GDP2000美元(选取的数据为2000年,南京GDP总量为1021.30亿,五普人口612.6万)的时候。
而对应的南京在2010年以前对于涉老、养老方面的工作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社会专业养老机构短缺,每千人所拥有的床位数的增长比较迟缓。
据民政部门发布的消息,截止到2020年10月,南京在册的重点养老机构262家,综合护理中心112家。在2004年的时候南京每千名老人的床位数是12.4张。直到2016年11月,南京入选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南京开始加大涉老、养老方面的投入。到2017年时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36张,到2020年时达到45张。
一般情况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费在1000-2000左右,但公办养老机构的短缺造就了“一床难求”的局面,同时使得社会化的养老机构价格也变得越来越高。
上图是南京一家社会化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收费标准。2020年南京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3188元,而3900元的最低标准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无法承担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南京涉老、养老从业人员的短缺。南京在近几年也是不断的出台相关鼓励、优惠政策,据统计南京的专职从业人员大概在3000人左右,按照养老规定每三位失能老人应该配备一名专职护理人员的标准,缺口还是相当的大。
社会化养老成本高昂,公办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同时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这就是当前南京的社会养老状况,恐怕这在国内非常具有代表性。
03、家庭准备不足
家庭准备不足说的通俗点就是整个家庭经济情况不足以支撑老年人可以安心的进行养老。
这里面既有家庭本身经济能力的因素又有“1-2-4”家庭模式的原因。对于“1-2-4”家庭模式,很明显的“2”位成年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跟多子女家庭相比要重了许多。
如果对于双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位老人当中能有两位可以依靠养老金生活,这无疑对于“2”位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好的状况了。然而,根据网上流传的数据显示,当前约有40%的老人需要依靠家庭供养,而只有约25%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通俗的说法就是每四个老人中平均只会有1位可以依靠养老金生活。而且这其中对于广大农村的老人养老状况更加的堪忧。
如果说在整个体系中所有人最怕什么?恐怕是要算老年人生病、失能,这不仅意味着生活的质量下降更意味着家庭的经济和精力压力倍增。据机构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而人均预期的健康寿命是68.7岁,也就是说大概率情况下会有9年的时间是带病养老的。
同时,在许多城市都会有这样的现象:整个家庭会在孩子成长期迎来第一个消费高峰?教育支出;而当子女到了成年婚嫁时则迎来第二个消费高峰?买房。这两个消费高峰基本上耗尽了普通家庭的大部分积蓄,甚至透支了今后数十年的消费能力。因此,对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大多数家庭都是不足以应对养老的需求的。
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家庭消费峰值的提前到来则是造成家庭无法储存足够养老资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04、社会资本缺乏热情
涉老、养老问题本来就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是很难应对后面持续的老龄化进程,家庭、政府、社会三方面联动才有可能较好的解决相关问题。
然而,由于涉老、养老产业存在投入大、专业要求高、回报周期长等特性,很长时间以来社会资本的主动参与热情度不高,这就造成了涉老、养老问题一直处于家庭和政府之间来回纠缠。
同时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促使相关产业的技术未能产生实质性、规模化的发展,以至于现在的养老模式依旧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的传统模式。
养老不仅仅是简单活着,而是要活的有信心,有尊严。让老年人在安心养老的同时还能力所能及的发挥余热,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也可以促进养老体系得到良性循环。
后记: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南京在近30年老龄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的话,我想这些现象应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如何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舒心、安心,让家庭对养老体系放心、有信心,这是整个养老体系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但是,养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或将处于这个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单靠任何一方都不能很好的应对今后的老龄化发展。
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规范相关涉老、养老产业标准、降低老人和家庭的养老成本,提升社区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将是在未来养老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