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着力服务群众)
通过这篇文章,您可以了解到这些问题:提升服务群众、着力服务群众
原标题:我为群众办实事丨聚焦智能化养老需求,华阳路街道助推社区嵌入式养老延伸
文章摘要:将防跌倒设备的应用场景融入各类民生实事项目中,进一步挖掘需求,同时不断推进项目实施,探索常态化报警机制,及时关注居民受助信息,逐步完善数据积累,以数字赋能,丰富“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化服务内涵,实现了从“单一领域推进”向“多重效果叠加”;;为了进一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多方参与运作模式,街道制定了配套工作和管理制度,明确政府、产品供货方、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等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用法治思维助推民生项目开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聚焦智能化养老需求,华阳路街道助推社区嵌入式养老延伸。
如何让意外跌倒的老人
及时得到救助
降低跌倒老人
遭受伤害的风险?
华阳路街道启动的
防跌倒报警系统
居家试点项目值得一看
以助推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为目标,创新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模式,2020年10月,华阳路街道与区慈善基金会全面启动了防跌倒报警系统居家试点项目。
项目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健康关怀,让困难居家老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2021年3月,根据党史教育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前期试点情况,街道将该试点项目作为全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项目之一。
该项目主要安装于浴室、厕所部位,为困境老人和高龄纯老家庭的老人安装非接触式人体行为异常检测设备,通过设备对人体行为异常检测提醒。街道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权责统一、过程监控、以点带面”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项目闭环。
建立事前沟通和排摸机制
注重民生项目真正贴近百姓需求
街道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议,就运作模式、受众范围、责任明确等方面反复沟通协调。组织推进项目开展,协调居民区分批次排摸试点对象,建立企业、居委和居民之间实时信息沟通平台,负责紧急情况处理,承担托底保障工作。
建立事中走访和签约机制
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生项目开展
项目推进过程中,街道定期了解签约、安装过程中碰到的情况,以及用户感受度等信息反馈,进而逐步细化受众群体。为了进一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多方参与运作模式,街道制定了配套工作和管理制度,明确政府、产品供货方、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等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用法治思维助推民生项目开展。
建立事后通报和处置机制
注重通过项目实施助推治理效能提升
街道及时建立信息通报和处置工作流程。在即时报警的基础上,每周形成报警处置信息,根据数据情况可以开展分析。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老人在卫生间滞留时间较长引发报警。
周阿姨在卫生间的时间超过预设时长(由家属自行在手机小程序内设定,跨度为10~180分钟,默认值是60分钟),设备立即发送报警信息至紧急联系人手机,而老人的紧急联系人(老人的妹妹)未能于5分钟内在手机上处理报警信息。在此情况下,便会触动防跌倒系统后台电话客服中心,客服将第一时间拨打老人手机,与老人核实相关情况并提醒紧急联系人要适当干预,避免意外的发生。
工作启示
坚持需求导向
街道坚持试点工作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避免摊派式下发指标造成居民区工作负担以及居民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做到“排摸一个、走访一个、谈妥一个、签约一个、安装一个”。对于走访中未签约的老人家庭,总结分析原因,进一步掌握群众需求,为优化后续排摸方向奠定基础,实现了从“简单上报”到“精准排摸”的转变。
坚持目标导向
将防跌倒设备的应用场景融入各类民生实事项目中,进一步挖掘需求,同时不断推进项目实施,探索常态化报警机制,及时关注居民受助信息,逐步完善数据积累,以数字赋能,丰富“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化服务内涵,实现了从“单一领域推进”向“多重效果叠加”的转变。
坚持效果导向
坚持效果导向,实现了从大包大揽到培养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消费习惯的转变。一方面,不断扩大宣传力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抓好项目落实,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另一方面,逐步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应用场景的展示点,让居民群众亲身体验智能化养老服务,激发个体内生动力,真正为社区居民营造颐养宜居的社区环境,实现了从“大包大揽”到培养“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消费习惯”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