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缴存和领取退休金(养老金)
这篇文章知识点为您总结归纳如下:如何配置养老金、养老金
原标题:漫谈养老金的配置
文章摘要:我们以某款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为例:女性,30岁开始投保,每年缴费3万,缴费期20年,约定5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我们来举个例子:张三缴费30年,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有20万,假设当地2020年月平均工资为5164元,而张三每月工资为10328元,并且按照自己的平均工资作为养老金缴费基数,所以他的缴费指数为2;
漫谈养老金的配置很多人为何一门心思地想给自己准备养老金?很明显,那是因为他们都把老去当成了一种不可抗的、且一定会准时到来的风险。准确的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宇宙法则,任何人都会面对。年老体衰本身谈不上是一种风险,而年老的时候因为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同时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并因此而遭遇到的生活质量的严重下滑或者严重低于预期——这才是一种风险。
尴尬的是,人的寿命越长,面临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统计:194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57岁;1981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68岁;2005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1岁,到202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7岁,其中,中国女性平均寿命达到了80.88岁。
那么,大家都是如何给自己储蓄养老金的?下面我们来聊聊最常见的两种方式: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跟社会医疗保险一样,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他们拥有共同的设计初衷和特征,那就是保而不包。你可理解为,确保你的基本生存,但不保障你的生活质量。这从社会养老保险的计发标准就可以看得出来。下面我们聊聊职工养老保险的计发标准。
职工养老金分两个组成部分:职工养老金发放金额=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统筹地区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统筹地区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社会平均工资,这个数据在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上都可以看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缴费工资指数:每年的缴费基数与前年的当地月平均工资的比值全部加起来然后再求平均值。这个数字最高为300%,最低为60%,指数在0.6-3之间。
例如:假设2000年当地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在2001年你交纳的养老金基数为2000元,那么那一年的指数是2。如果你一直按照这个基数缴纳,那么每年的缴费指数都是2。最后退休的时候,平均指数也就是2。所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就是2×退休时当地月平均工资。因此,这个指数跟个人选择的缴费基数有关,缴费基数越高,缴费指数越高。该指标体现了个体的差异。不过,目前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就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节省人力成本,都会按照最低基数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而按照较高的基数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其员工在退休时所领取的养老金可能会更高,但是企业的负担会加重,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储蓄额度比较好理解,就是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中,个人缴纳的那一部分。而计发月数则跟退休年龄有关,一般是这样的:
总体上,职工养老金发放的标准,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总结:
我们来举个例子:张三缴费30年,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有20万,假设当地2020年月平均工资为5164元,而张三每月工资为10328元,并且按照自己的平均工资作为养老金缴费基数,所以他的缴费指数为2。55岁退休的话,对应的计发月数为170。
那么:张三的基础养老金=(5164+5164×2)÷2×30×1%=2323.8元,个人账户养老金=200000÷170=1176.47。所以张三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的养老金=2323.8+1176.47=3500.27元。
而用3500除以张三退休前的平均工资10328等于34%,得出来的这个数字就是张三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体现了退休后和退休之前生活质量的对比情况。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是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养老金金替代率已经下降至30%-40%。也就是说,在将来有很大一部分人退休后所拿到的养老金不足退休前工资水平的一半。下面截取了全国部分地区2020-2021年职工养老金的核定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补充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所在。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年金保险的产品形态存在。投保人在投保时就可以选择缴费年限,缴费金额,养老金领取时间以及领取的频率(年领还是月领)。当然了,选择的范围要符合产品的投保规则。
我们以某款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为例:女性,30岁开始投保,每年缴费3万,缴费期20年,约定5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那么她每月可领取额度为4470元,活多久领多久,保证领取20年。
何为保证领取20年呢?意思就是从5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开始算,一直到75岁,这20年间如果被保人身故,那么保险公司会把她20年内剩余年限应该领取却未领取的养老金一次性给付给受益人。算起来,差不多是这样:总缴费额度是60万,保证领取的养老金额度为107万。假如按照女性平均年龄80岁算,那么一直到80岁身故,她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为134万。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呢?
当然了,我只是以现有市场上某款纯养老年金保险举例,可能还有其它产品的养老金杠杆和收益更高一些,但基本都是这样的产品形态。
投保纯商业养老年金保险,能强迫你形成攒钱的自律,因为到期就要缴纳保险费,你会下意识去节省这笔钱以供养保单。保单约定的养老金给付金额是刚性兑付,不受市场利率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且基于养老年金保险属于寿险产品的本质,《保险法》第92条载明了关于寿险类保单的国家兜底原则。这赋予了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零风险特征。
如果说商业养老保险是为投保人规划了一席在年老时可以持续使用的现金流,那么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另外一种养老金储蓄方式则是给了投保人在养老时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池——这就是增额终身寿险。
我们接着以30岁女性为例。年交保费3万,缴费期20年。下面是某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以上投保计划下的现金价值表:
增额终身寿险主要依靠三点帮助投保人实现保单权益:
1、现金价值的持续增长。可以算一下,大概是以3.5%的复利增长;2、保险合同中所赋予的投保人关于保险合同的自由解除权;3、保险合同关于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后将给付对应年度保单现金价值的约定
可以看到,这位投保人交完保费后,保险合同的现金价值为87万,已经超过60万的累计所交保费。假设她想55岁退休,那么55岁解除保险合同,可以提取的现金价值为103.7万;如果她想60岁退休,那么60岁解除保险合同时可以提取的现金价值为123万。
讲到这里,列位明白我说的现金池的含义了吧。是的,它不想商业养老年金保险那样给你规划一个可持续的养老金现金流,而是到期就给你一笔养老钱。这笔钱你想什么时候用,那就什么时候退保。退保后拿到的钱,你怎么支配就是你的事了。
增额终身寿险比较适合自律的人,或者有资金把控能力的人去投保。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单现金价值的增长是肉眼可见的,如果临时被什么消费品激起了消费欲望,可能还未到退休年龄时就把现价掏空了。即便到了退休年龄把现价提现了,那么到手的这笔钱如果用不好,比如被子女拿去买房买车,比如提前消费等,也达不到养老金配置的预期。
接下来说一下通胀的问题。有人说,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最后按月领取的养老金可能在当时的通胀情况下就不值一提了。我是这样看的:
1、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是分期投入,不会长期占压保费总额。比如上面举的例子,那位30岁的女性所缴纳的60万养老金保费并不是一次性缴纳的,她完全可以将剩余未到缴费期限的保费拿去投资或者储蓄。
2、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养老金是分月发放,所以在通胀面前看起来单薄;所以很少人会在投保增额终身寿险时考虑到通胀因素。
3、每月4470的养老金,很多人考虑在几十年后通胀情况下不值钱,但很少有人考虑即便在几十年后,老年状态下的自己要做到每月增加4470元的收入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毕竟,再不值钱的1元钱,大风也是刮不来的,你得去挣。
4、通胀会影响一切经济行为,而不单单只对储蓄类保险产品有影响。假设一个人一定要为自己补充养老金,那么是否有比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更合适的手段?这种手段收益率高到可以完全跑赢通胀,这种手段收益稳定,随投随有,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风险?
最后,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并不是对立的。据我所知,很多有商业养老保险投保需求的人都有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既可以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也可以用来单独规划养老金的储蓄。
当我们每年缴纳养老保险时,记住,这些钱不是消费掉了,而是你通过时空传送机器把它划拨给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60岁的你。而且这笔钱还会在传送过程中自己增长。这是一次你跳出自己的躯体,以上帝的视角,对你整个人生进行财务规划的壮举。
